WITTA翻译技术系列公益讲座第二期第一讲——AI时代的翻译教育改革3月15日晚20:00-21:30,由世界翻译教育联盟翻译技术教育研究会(WITTA TTES)主办的第二期“翻译技术系列公益讲座”顺利开讲。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高级翻译学院名誉院长刘和平教授就“AI时代的翻译技术改革”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 讲座伊始,刘和平教授就表示人工智能已经无法回避,她首先以几例人工智能的应用引入话题,介绍了人工智能时代下语言服务的发展。她指出,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都有深远的影响,国家已经把人工智能的发展提高到了战略的层面,因此,面向未来,拥抱技术是青年人的必由之路,在使用技术时,我们一定要明白机器和人类的分工。此外,她强调,翻译只是语言服务的一个环节,语言服务的学科和应用领域非常广阔。 随后,刘和平教授介绍了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特征与途径,深度解读了2017年2月中国译协发布的《口笔译人员基本要求与人才培养报批稿》。她指出,领域能力、研究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以及技术能力等已被视为口笔译人员的专业能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标准中的口笔译人员能力评估办法帮助、指导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然而,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实践偏少的情况如果得不到解决,要实现翻译教育改革也就相当有难度。 最后,刘和平教授深入探讨了语言/翻译教育改革问题。她首先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翻译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现代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与教的比例需要调整,教学大纲和课程也应相应改变。刘和平教授强调,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应以翻译理论和相关理论为基础,体现翻译职业的规律和特点,符合翻译能力发展规律与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抓手,以任务和成果为导向,引入社会需求和翻译职业现实,开拓新的平台与合作模式,探索全新的人才评估体系。针对现有翻译与翻译技术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她提出了将职业流程和翻译技术引入教学的12步曲教/学法。 讲座末尾,刘和平教授总结到,政产学研一体化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和基本模式,专业化是解决翻译差异化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基本途径。应当拥抱技术,在技术的帮助下,培养出更多能够承担起国家和地球村任务的人才。 刘和平教授的讲座内容全面具体,不仅介绍了人工智能时代下语言服务业的发展,也就翻译人才培养,以及翻译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发人深思。截止目前,全国各地已有17800多人观看了刘和平教授的讲座。此讲座是世界翻译教育联盟翻译技术教育研究会继第一期成功举办翻译技术系列公益讲座后再次主办的第二期活动,旨在普及翻译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探讨翻译技术和翻译技术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第二期系列讲座选题更丰富,嘉宾身份更多元化,将从本期开始,一直持续到6月底。 撰稿人:朱慧芬 |